“硬核”的一天從凌晨五點開始 ——記貴州省“金牌工人”、中鋁集團優秀班組長張佩軍
來源: 中國鋁業報時間: 2025-10-27作者: 李曉倩
凌晨5點,天還沒亮,遵義鋁業溶出車間已響起腳步聲。張佩軍照例提前1小時到崗,手電筒光掃過管道、閥門、泵體——這是他15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。
2010年,張佩軍還是連流程圖都看不懂的新人;如今,他已是貴州省“金牌工人”、中鋁集團優秀班組長,帶領遵義鋁業溶出車間丙班連續8年獲評“優秀團隊”,實現15年安全生產“零事故”,累計為企業節約成本超2000萬元。
2021年,溶出套管結巴問題愈演愈烈,換熱效率斷崖式下滑。老師傅們搖頭:“這病,治不了。”張佩軍帶著班組白天蹲現場測溫度、調壓力、試水流,晚上翻資料、畫草圖,記錄本寫滿3本,邊角都磨出了毛邊。有次半夜靈光一閃,他翻身下床直奔車間,保安遠遠看見人影晃動,差點當成“可疑人員”攔下。6個月后,他創新應用高壓清洗機,精準匹配水流壓力與流量,“量身定制”清洗方案,一年省下990萬元。領獎時,他笑著擺手:“不是我厲害,是問題逼我們長了腦子。”
外送精液合格率從92%提到98%,別人問秘訣,他伸出手指:“看壓力表指針抖不抖,聽泵聲穩不穩,摸管道溫不溫——差一度,整批料就廢。”他給班組定下“三查三改”規矩:查隱患、查效率、查損耗;能馬上改的,絕不拖到下班。有新員工嫌煩:“太較真了吧?”他反問:“你愿意喝92分的水,還是98分的?”一句話讓年輕人紅了臉。如今,12個徒弟成了能操作、會維修、懂工藝的多面手,有人已能獨立帶隊。他說:“技術不怕傳,就怕斷。”
2024年冬天,溶出系統突發故障,高溫料漿壓力異常,隨時可能噴濺。張佩軍二話不說住進車間,72小時連軸轉。同事勸他歇會兒,他擺手:“它現在像發燒的孩子,得有人守著。”故障排除那晚,他靠著控制柜睡著了,手里還攥著對講機。第二天,班組沒人提“辛苦”,只默默把他的保溫杯灌滿熱水——那是他們對張佩軍最樸素的敬意。
張佩軍牽頭編寫的15項標準化操作規程被貼在每個崗位最顯眼處;組織開展了200多場應急演練,連保潔阿姨都能準確指出滅火器位置。有一次巡檢,他發現一處彎頭磨損異常,立即叫停更換。“才裂了一道縫,至于嗎?”有人嘀咕。他沒解釋,直接換新。3天后,同型號彎頭在別處爆裂——他提前攔下的是一場可能引發停產的安全事故。15年來,他帶隊排查出隱患1300余項,整改率達100%。他說:“我不信運氣,只信多走一步。”
在溶出車間,張佩軍不是最響亮的聲音,卻是最穩的那根“軸”。沒有豪言壯語,只有日復一日的提前到崗、反復確認、親手示范。正是這無數個“提前”和“反復”,讓一條老產線持續煥發新生,也讓“工匠”二字有了滾燙的注腳。
- 附件:
